近期,国内AI眼镜市场迎来了一位重量级选手——小米AI眼镜,这款产品在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由雷军亲自推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小米AI眼镜以其双芯架构、仅40克的轻盈机身以及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实现了AI视觉交互,首发即售罄三万台,市场需求持续高涨,甚至在各大销售平台上出现“一镜难求”的局面。小米集团的股价也因此攀升至近三个月的高点。
随着小米AI眼镜的热销,不少与AI眼镜相关的供应链企业股价也水涨船高。然而,立讯精密却是个例外。尽管在同花顺上被新增为“AI眼镜”概念股,但截至7月9日收盘,其股价始终维持在35元/股左右,即便期间传出赴港上市等多重利好消息,也未能带动股价显著上涨。
对于被戏称为“卖水人”的立讯精密而言,一方面面临着苹果订单减少的压力,另一方面则看到了AI眼镜市场爆发的机遇。能否在冰火两重天中找到新的平衡点,直接关系到立讯精密能否摆脱对苹果的深度依赖,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雷军在发布会上仅用7分钟介绍了小米AI眼镜,却将其定位为“随身AI的入口”,足见其对AI眼镜战略意义的看重。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飙升至550万台,同比增长率高达135%。中国市场更是潜力巨大,预计出货量将突破275万台,同比增长107%,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AI眼镜市场。
小米AI眼镜的推出,无疑加速了AI眼镜行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也为立讯精密提供了转型的契机。长期以来,立讯精密严重依赖苹果订单,2023年初的一条苹果砍单消息就曾导致其股价一日之内大跌近10%。同为果链巨头的歌尔股份和欧菲光也曾因类似原因遭受重创。2022年财报显示,立讯精密对苹果的销售额占总营收的74.09%,消费电子业务更是占比超过85%。这种依赖如同双刃剑,既带来了快速增长,也埋下了风险。
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立讯精密早已开始自救,包括成立汽车事业部,切入汽车产业链,试图从“苹果代工厂”转变为“特斯拉、比亚迪的供应商”。然而,尽管汽车业务在2024年实现了48.7%的增长,但整体营收占比仍不足5%。相比之下,AI眼镜市场的巨大潜力无疑成为了立讯精密的新希望。
作为AI终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AI眼镜已经具备了语音、图像识别、翻译、拍摄等多模态能力,用户可以通过第一视角进行人机交互,享受智能问答、实时翻译等功能。中金研报认为,AI眼镜有望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移动终端”,而立讯精密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有望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复制果链上的成功。
事实上,立讯精密早已布局AI眼镜市场。自2021年起,其子公司立讯精密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便开始积累AR/VR相关技术专利。2024年,立讯精密推出了业界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并在无锡与XREAL共建了全球首条全自动化光学产线,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立讯精密还深度参与了谷歌Project Aura AR眼镜的生产供应链。
然而,尽管立讯精密在AI眼镜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市场竞争却日益激烈。互联网大厂、AR眼镜厂商和创业公司纷纷入局,AI眼镜品类分化为多种形态,但大多数产品功能雷同,主要集中在拍摄和音频领域,缺乏创新的应用场景。小米AI眼镜的成功也引发了同行的模仿,如闪极、小度、Rokid等品牌都与时尚眼镜品牌合作,试图在外观上寻求差异化。
在这场“百镜大战”中,立讯精密面临着生态壁垒和角色定位的尴尬。小米、华为等品牌深度整合自有生态,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而立讯精密虽然能为多家企业提供代工或零部件供应,却始终未能建立自主品牌。这意味着,在行业尚未出现“下一个苹果”时,立讯精密尚可扮演“卖水人”角色获利;但一旦某个巨头确立领导地位,立讯精密很可能再次陷入“XX之链”的困境。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智能眼镜的发展将经历多个阶段,从简化产品设计、改变人机交互模式,到实现虚实融合交互,最终成为空间计算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立讯精密的大规模制造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需要赌对技术方向才能赢得未来。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立讯精密可以用最精密的仪器检测每一片光学模组的折射率,却难以测算自己在AI眼镜浪潮中的未来坐标。”在雷鸟、Rokid等品牌激烈厮杀的同时,立讯精密暂时避开了对苹果的单一依赖,却发现自己正为数十个潜在的新霸主同时供货——每个都可能成为明天的苹果,每个又都可能随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