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宇树科技已经正式启动上市辅导流程,中信证券被选定为辅导机构。据透露,中信证券计划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宇树科技是否满足发行上市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并协助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
宇树科技近年来声名鹊起,特别是在春晚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后,其热度持续不减。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最近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科技的年度营收已经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大关。这一数字无疑为公司的上市之路增添了更多信心。
与此同时,整个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热度也在持续攀升。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透露,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五六月份,生产线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乐聚在今年一季度就完成了250台订单的交付,提前完成了半年的任务量。
电商平台上,人形机器人的销售同样火爆。在京东平台上,有多款机器人产品在售,包括松延动力N2、众擎PM01、宇树G1和Go2等。其中,松延动力N2的预约购买人数已经达到了238人,产品预计在支付后90天内发货。
然而,随着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线,关于机器人的负面反馈也开始增多。在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多家机器人的“翻车”实况与官方宣传视频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个人购买者上传了机器人失控撞墙、电池续航缩水、售后无门的视频。
尽管如此,资深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估值判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表示,大众可能因为演示视频对机器人技术产生了过高的错误认知,但投资人并不存在类似的认知偏差。她认为,赛事中的“翻车”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反而从中找到了一些亮点。
萧伊婷进一步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很多。现在的机器人有点像2016-2017年的自动驾驶,硬件上的本体技术方案尚未确定,使用寿命、电池续航等都在逐步发展;软件方面的算法迭代也处于早期阶段。尽管如此,她仍然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萧伊婷认为,机器人可能会率先在动作较简单、专职化、范围可控的场景落地,如新零售领域的药房、物流分拣等。随后,机器人会逐步开始承担一些替代人工在产线上的工作。巡检、军工领域以及固定编排后的表演也是较快落地的重点方向。
在谈到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时,萧伊婷表示,这是投资圈内的共识。她预测,未来每个人可能会拥有一到两台机器人,一台用于工作,一台用作家务。这意味着机器人市场规模极为庞大。
然而,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萧伊婷认为,短期内行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随着机器人泛用性的增强,行业将迎来头部集中的趋势。最终,可能只有5到10家企业能够占据主流市场。
不过,特定场景下的机器人企业仍将持续存在。萧伊婷指出,机器人除了本体技术和算法能力外,还需要深度理解特定业务场景的商业逻辑。同时,B端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成本较高,这也使得特定场景的供应商一旦切入B端市场,就具备较强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