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恒星“重获新生”?Bondi-Hoyle吸积机制重塑行星盘认知

   发布时间:2025-05-14 17:36 作者:朱天宇

近期,行星形成领域的一项新发现颠覆了科学家们的传统认知。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恒星和行星的成长,恒星周围的行星盘会逐渐减少物质。然而,一项由巴塞罗那大学宇宙科学研究所的Paolo Padoan教授领导的研究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Paolo Padoan教授不仅是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领军人物,还兼任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教授。他带领团队发现,年轻恒星不仅会通过自然过程失去物质,还能通过一种名为Bondi-Hoyle吸积的机制,从环绕的气体云中重新捕获物质,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维持行星盘的存在,甚至还能扩大其规模。

这项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为恒星与行星的演化模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技术和详尽的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这一动态过程对星系整体结构和演化路径的影响。

研究的核心在于对星际气体湍流运动的深入分析。这种湍流状态决定了恒星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捕获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如何改变行星盘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Bondi-Hoyle吸积机制并不会显著增加恒星的总质量,但它所捕获的物质却足以对行星盘进行质量补充,并提供关键的角动量。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目前观测到的行星盘尺寸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行星盘的形成和演化远比人们之前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动态,恒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研究还揭示了行星盘在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行星盘不仅是行星形成的摇篮,还通过与恒星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恒星的演化路径。这一发现无疑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Paolo Padoan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挑战了现有的恒星与行星演化模型,还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他强调,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恒星与行星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星系的整体结构和演化。

随着这一新发现的公布,行星形成领域的研究者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恒星与行星的演化过程,为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账号
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