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数控机床:自主创新破局,引领中国制造智能升级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0 02:17 作者:沈瑾瑜

在中国制造业的浩瀚星空中,机床,这一被誉为“工业母机”的关键设备,始终是支撑国家工业脊梁的基石。从翱翔天际的飞机到日常把玩的手机,每一件工业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机床精密细致的雕琢。

回望历史,中国机床工业的起点并不逊色于人。早在195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第一机床厂携手,便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数控升降台铣床,这一壮举仅比世界首台数控铣床的诞生晚了六年。然而,随后的二十年里,受技术基础薄弱与历史动荡的影响,中国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步伐显著放缓。尽管1973年国家启动了技术攻关,但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国产数控机床依然停留在研发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

进入21世纪,中国数控机床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技术的迭代加速,产量的激增,数控化率的不断提升,都标志着中国机床工业的崛起。然而,直至2012年左右,中国机床工业仍处于“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困境。核心技术的缺失,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就在此时,一家家电巨头——格力,挺身而出,成为中国高端机床行业的破局者。2013年,格力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家电行业的佼佼者。然而,董明珠深知,高端数控机床的长期进口依赖,不仅增加了成本,更是束缚行业发展的枷锁。因此,她下定决心,格力要从零部件开始,自主研发数控机床,掌握核心科技。

格力并非对机床行业一无所知。作为拥有庞大生产体系的世界级制造企业,格力装备了数千台中高端机床,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设备维护团队。这些“技术尖兵”在实战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格力自主研发数控机床奠定了基础。

2013年,格力自动化设备制造部成立,标志着格力正式进军数控机床领域。面对技术壁垒,格力没有选择捷径,而是选择了最为艰辛的路径——自主培育核心研发力量。起步之初,挑战重重,但董明珠以坚定的决心和战略定力,为研发团队提供了不竭的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

2015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格力数控机床研发团队升格为核心部门。同年,格力首台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GA-V2310雕刻机成功面世,实现了高端装备领域“零”的突破。

随后,格力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研发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格力成功研发出多款数控机床,并实现规模化量产。2017年,格力首台完全自主研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GA-F500横空出世,标志着格力正式跻身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商行列。这一成就不仅降低了自身成本,更为中国制造撕开了高价垄断的铁幕。

格力的成功并非偶然。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面对复杂的多轴运动控制算法、热变形补偿等核心技术难题,连续数月吃住在车间,记录分析海量数据,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董明珠更是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暂停现金分红,确保每年20亿研发经费的到位,展现了格力死磕掌握核心技术的坚定信念。

如今,格力机床的价值链已实现全方位延伸。格力数控机床不仅深度应用于格力自身产线,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与品质一致性,还广泛应用于能源、汽车、通用机械等领域。外供比例高达75%,成功打入特斯拉、比亚迪等国际顶级供应链。同时,格力还率先推出“机床即服务”(MaaS)模式,按加工时长收费,显著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门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账号
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