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一次重磅动作中,小米CEO雷军亲自站台,为一款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产品揭开了神秘面纱——小米首款AI眼镜。这款产品的问世,不仅将AI眼镜这一略显小众的品类推向了大众视野,更是在科技爱好者中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
据线下探访,上海小米门店内,这款发布不到一周的AI眼镜已近乎售罄,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雷军在发布会上信心满满地表示,小米AI眼镜不仅是面向未来的个人智能设备,更是随身携带的AI入口,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内诸多参与者的共鸣。
这款眼镜集拍照、录像、问答、翻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支持10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多模态百科问答,甚至还能实现视觉扫码支付,跨设备、跨应用的相机协同,以及第三方App的第一人称视频通话和直播功能。设计上,它采用了半透明的科技感外观,提供黑色、玳瑁棕和鹦鹉绿三种颜色选择,配备独立Type-C接口,支持边用边充,便捷性十足。
价格方面,小米AI眼镜分为标准版和电致变色版,前者售价为1999元,后者中的单色和彩色电致变色版则分别为2699元和2999元。在享受国家补贴后,标准版的起售价更是低至1695元,性价比凸显。
然而,小米AI眼镜并非没有短板。其重量达到了40克,若再配上近视镜片,负担将进一步加重。若家中智能家居全部采用小米品牌,呼唤小爱同学时,可能会引发多设备同时响应的尴尬情况。
对于小米AI眼镜的实用性,有观点认为,它更像是一款具备社交属性的“玩具”,便携性虽强,但无论是作为耳机、运动相机还是语音助手,都显得不够专业,难以打动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尽管如此,小米仍毅然决然地踏入了智能眼镜这一赛道,或许是为了展示其综合实力,更或许是为了在未来新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整个智能眼镜行业都面临着大众使用场景有限的挑战。无论是拍摄、录音还是演讲提词,现有产品更多地解决的是用户的“痒点”,而非“痛点”。如何让消费者信服“你真的需要一副AI眼镜”,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问题也不容忽视。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AI眼镜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或许在用户不断“玩”的过程中,就能意外发现打开新场景的机会。例如,对于视障人群来说,一款能够智能识别前方障碍物、通过语音交互提示并具备导航功能的AI眼镜,或许比导盲犬更具性价比和实用性。这样的脑洞大开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合理想象。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小米AI眼镜的发布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尽管它并非尽善尽美,但正是这些尝试和探索,推动着科技不断向前发展,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惊喜。